小发布 有微力 点点我 关注
9月底,中国国家大剧院隆重举行了中央民族乐团《国乐风采———土地与生∑ 命的赞歌》音乐盛典。其中,运用象山石浦“细什番”、渔家号子为音乐元素创作的乐曲《开洋》,作为压轴节目登场。这是象山民间音乐首次登临国家大剧院的舞台▆。
此次表演的《开洋》,由中央民族乐团著名作曲家赵东升老师作曲。从去年开始,赵老师带领创ω 作团队,多次赴石浦采风,并与◆陈永国、俞开中等当地民间乐手交流。而二老的精彩演▃奏,也给他︾们留下了深刻印象。
演出时,台前两位身穿白色中山装、敲锣打鼓的老人显得“星光熠熠”。他们是节目的特邀演奏嘉宾、石浦民间艺人———65岁的陈永国和78岁的俞△开中。
石浦“细什番”是一种旋律和锣鼓交替应用、打击乐器和丝竹乐器竞相交织的器乐演奏,距今已有一←百多年历史。2006年12月,它被列入象山县非物质文化遗产。
据传,细什【番最早由闽籍来石浦港锚泊的渔民传入,能考证到的时间约在1900年左右,距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。当↓时福建海洋渔船称作“红头船”,成群来石浦港停靠避√风补给,船上的渔民就住在石浦延昌童关建有会馆,用自带的乐器演奏“细什番”。石浦延昌打◥钓人王尚生,喜好音乐,觉得“细什番”十分动听,便带领数名同乡,亲赴福建泉州惠安学习,带回“工尺谱”及正宗演奏方法,在石浦延昌一带组成了石浦的首①支民间乐队,时间约在1920年左右。
石浦“细什番”的演奏乐曲非常动听,有特色,深受群众喜爱】。演奏形式分为行姿和坐姿两种,行姿各用一人以器具◎背三只鼓及四面锣,一人随后打击,多用于民间喜庆场面,如庙会、踩街、接新娘、送洞房。在解放〗初迎接解放军,送参军,后来迎领导,送下々放青年等。参加文艺@ 晚会在舞台演出时,以坐姿为主■,采用落地十面云锣架及落地大鼓架,以求美观。
参加本次演出的陈永国是一位精通宁波走书、甬剧、四明南词的艺人,他会演奏多种乐器,会作词、作曲,也擅长上台演唱,一度→活跃在宁波的书场舞台。更为难【得的是,这位看上去一脸书生气的演艺界人士,会拿斧拿凿,打造各类木制♀家具,并能熟练地操起油漆刷子。他还精于雕刻,手艺精湛,很受欢迎,常有寺庙请他去塑菩萨。
现在,这个集木匠、漆匠、雕刻、说书、绘画、演奏、作词谱曲等技艺于一身的“万金油”,把他的专长通过胡琴制作全部展现出来。“我做的胡琴头上雕着飞龙,音窗上镶嵌着五蝠捧寿的图案,这是我独创的。” 做一把“龙琴”花费的时间是普通胡琴的两倍,因为光雕刻一条龙就需要十天时间,雕刻一个五蝠捧寿的音窗╱,需要半天时间。但陈永国不怕花功夫,展现的就是他那颗苦苦追求艺术的心。
来源:象山县委宣传部№、综合
图片:象山县委宣传部
实习编辑:小贤
为登上国家大剧院的“细什番”点ZAN!